血脂检查报告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是什么指标!

对于血脂,许多朋友都很熟悉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两个指标升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 。但是除了这两个指标之外,其实还有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密切的指标,也是最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由于这个指标早些年在大众媒体中比较少被提及,所以不被大家所熟知 。

血脂检查报告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是什么指标!
文章插图
什么是低密度脂蛋白?
体内的脂蛋白又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它们分别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载体 。极低密度脂蛋白可以把内源性的甘油三酯转运至血液循环和外周组织,低密度脂蛋白则可将胆固醇转运至血液循环和外周组织,这两者都可以促使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因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 。但高密度脂蛋白则可以将外周的胆固醇往肝脏输送并由肝脏代谢,从而可降低血清和外周组织中胆固醇含量,所以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负相关 。有的患者戏称:“高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这句话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
血脂检查报告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是什么指标!
文章插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级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未来十年发病风险分层的不同,可以分为极高危(已发病)、高危(发病风险≥10%)、中危(5%-9%)和低危(<5%)四个级别,简单介绍如下:
1. 极高危: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的患者直接为极高危人群 。
2. 高危:评价高危人群又分两种情况 。
(1)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可直接列为高危人群:①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②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
(2)有高血压病并低密度脂蛋白≥2.6mmpl/L,且存在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吸烟、BMI≥28kg/m2、男性年龄≥45岁或女性≥55岁) 。
3. 中危:有高血压病并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但仅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或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并存在2个危险因素;或无高血压但存在3个危险因素 。
4. 低危:有高血压病但无危险因素;或无高血压但存在2个及以下危险因素者 。
血脂检查报告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是什么指标!
文章插图
低密度脂蛋白降到多少最佳?
因为低密度脂蛋白或胆固醇对个体或群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所以具体控制目标还需要结合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去分析,根据上述危险分级,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如下目标值最佳:
对于低/中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应<3.4mmol/L
对于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应<2.6mmol/L
对于极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应<1.8mmol/L 。
结语
【血脂检查报告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是什么指标!】由此可见,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血脂检查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的达标范围并非化验单上的标准,具体需要根据年龄,有无并发症,等等因素,确定了微信程度,才能给出具体标准 。

    推荐阅读